“對標高標準經貿規則,推動RCEP提質升級”——2025 RCEP區域發展媒體智庫論壇舉行專題對話
5月24—25日,由中國日報社、中國(海南)改革發展研究院、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主辦,博鰲亞洲論壇研究院、海南自由貿易港研究院、海南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支持的“共建高水平最大自由貿易區——2025 RCEP區域發展媒體智庫論壇”在海南省海口市舉行。25日下午,論壇舉行“對標高標準經貿規則與RCEP提質升級”專題對話。
本對話由中國銀行原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主持,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亞洲競爭力研究所所長、實踐教授張保羅,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張建平,馬來西亞雙威大學謝富年基金會首席教授尚德·穆甘·湯加維魯,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中心秘書長郭延軍,中國(海南)改革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匡賢明,馬來西亞亞太“一帶一路”共策會執行董事翁忠義等嘉賓參與討論。
圖為“對標高標準經貿規則與RCEP提質升級”專題對話現場
與會專家認為,RCEP需細化規則以降低關稅與非關稅壁壘,推動數字貿易與跨境支付創新,并通過人民幣國際化與區域本幣結算,減少美元依賴,增強金融穩定性。
曹遠征指出,對于RCEP,最重要的是實現規則一體化,一體化最重要的是實現產業鏈整合。RCEP是面向未來的,這意味著不僅要關注傳統產業鏈整合,更要面向數字經濟發展的整合。RCEP要不斷創新升級,確保區域產業鏈供應鏈的完整,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,確保貿易和多邊交流機制平穩發展。更重要的是,要把RCEP的擴容升級落到實處。中國在RCEP中可以發揮推動作用,包括通過海南自貿港等機制為區域合作提供創新經驗。
張保羅指出,RCEP的目的不僅是低稅率及有關問題,供應鏈的集成和全領域的自由貿易也特別重要。RCEP應強化產業鏈集成與數字經濟發展,推動原產地規則從部分累積升級至完全累積。張保羅建議,RCEP需要擴容以增強區域活力,同時建立區域數字化平臺,提升貿易效率。
張建平認為,RCEP需引入低碳綠色可持續發展規則,借鑒CPTPP和中國—東盟自貿區3.0版的經驗,探索環境標準與貿易規則的平衡。綠色轉型不僅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需要,也是區域經濟韌性發展的關鍵。
尚德·穆甘·湯加維魯指出,貿易規則應當是基于市場的。RCEP作為全球人口最大的自由貿易區,但是各國發展水平存在差異,所以凸顯實現制度整合的重要性。各國要認識彼此間的差距,加強能力建設,培養一體化的能力。除了貨物貿易,要更加注重數字經濟、綠色經濟等領域的發展和整合。應加強東盟內部協調與外部合作,并通過技術改革提升供應鏈韌性,以便更好應對全球挑戰。
郭延軍指出,RCEP發展目標和方向是朝著開放經濟合作平臺前進的。作為跨區域的開放經濟平臺,RCEP要與區域內現有的一些機制實現深度對接,特別是在標準和規則等方面;要實現與區域外平臺的合作和對接,實現“RCEP+”,從而不斷提質升級。要高度重視數字經濟發展,著力消除不同成員在數字貿易規則、數字基礎設施建設、數字技術應用創新、數字服務貿易等方面的差異。
匡賢明認為,推進RCEP提質升級,需提速降稅進程,落實協議既定條款,強化評估機制與能力建設。在這方面,中國可以通過有序擴大自主開放與單邊開放,發揮在RCEP規則升級中的重要作用,包括提前履行對RCEP的降稅承諾;全面實施RCEP貿易便利化條款;加強與東盟農產品等領域衛生與植物衛生措施的合作對接,降低非關稅壁壘;提前履行服務貿易負面清單管理承諾;探索把某些鼓勵性條款升級為約束性;用好開放新高地在全面實施RCEP、CPTPP等經貿規則的作用。
翁忠義指出,RCEP應優化中小企業支持機制,簡化原產地規則應用,設立區域支持基金,并提升協定使用率,通過數字化單一窗口與企業自主認證實現普惠性制度紅利。